董振良老師是個導演,終身以電影為職志。他的作品多為紀錄自身情感與故鄉金門,曾得過國內外電影獎項。近年他居住於新北市新店碧潭對岸灣潭,和美山步道口的煤礦工寮,一磚一瓦親手打造電影情事館,展示三十多年來的創作歷程。他在104高年級開課,帶大家走進碧潭旁的世外桃源,品嚐他的拿手家鄉菜炒米粉,觀賞他的電影。
104高年級的每一個前輩老師,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成就與故事,我們希望藉由這些故事啟發更多高年級生與讀者。今天小編帶大家認識高年級的董振良老師,從他的人生故事中,看見他對電影的執著與堅持。
吃電影的人,從小與電影形影不離
董振良老師是金門人,從小在金門長大,高中來台灣唸書。他小時候不愛讀書,但是對電影的啟蒙很早。小時候金門沒什麼娛樂,村莊附近駐紮了很多阿兵哥,部隊裡常常會放電影,居民都會跑到營區和阿兵哥一同觀賞電影,從小學開始他就對電影深深著迷。另外鄰居大哥哥到台灣唸世新電影科,常常帶著電影相關書籍回老家金門,老師耳濡目染之下,原本不愛唸書的他,竟啃起一本本艱深的電影書。董振良老師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吃電影的人》,講的就是他與電影之間的淵源。細數跟電影的故事,老師笑說真的談不完。
來台灣之後半工半讀,曾在新象藝術活動推廣中心工作和接觸了很多藝術家和各種藝術創作團體,漸漸了解藝術工作者的生態,他還曾經想邀請藝術家到金門演出。21歲時就寫了一份企劃案,想回金門推動文化藝術活動。當兵之時存錢買了美樂達相機,退伍後決定從事跟電影有關的工作。
永遠的故鄉金門
一路上老師做的事與拍的電影,都跟故鄉金門有很深的連結。 曾經代理錄影帶總代理回金門開錄影帶店,想引進更多影片給金門的居民觀賞,但是過程中也充滿許多波折,後來這個事業也沒做了。25歲時,爸爸生病到台灣就醫,因為這段交通的艱辛歷程和波折觸動啟發,老師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以前到現在》。雖然是紀錄爸爸的返鄉事件與自己的心情,但在影片中已經放入自己對故鄉金門的交通與醫療問題的關懷。老師說當初拍這部電影時也沒有寫分鏡腳本,每一個鏡頭都在自己的腦袋瓜裡,自然而然拍出這部影片。
老師的第二部電影是《給爸爸的生日禮物》,因為爸爸生日,自己身上沒錢買禮物,心想可以拍一部影片送給爸爸,就像用影像寫一封家書。影片中搜羅了家庭成員的紀錄,從兄弟姊妹到下一代。當時的器材與技術還不夠成熟,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影片的品質很粗糙。
但老師回顧過去告訴我們,這三十年來,自己用影像講故事的方式從沒變過。電影中透露了創作者自我觀照及對故鄉土地的濃烈情感。
當時以VHS方式拍攝出來的作品,現都已經給國家電影中心收藏。
輾轉漂流,落腳新店灣潭打造電影情事館
後來的日子,老師總是常常在搬家。搬回金門,重新整修了古厝,又因為不習慣,而搬回台灣。新店碧潭、台北牯嶺街,甚至高雄,都是老師曾落腳之處。輾轉這些地方後,老師又回到喜歡且熟悉的新店碧潭。經過新店文史協會夏聖禮老師及游寶彩老師的介紹,搬到灣潭來。親手打造住處及現今的電影情事館的一磚一瓦。老師在民國一百年時回故鄉金門舉辦為期一個月的「金門電影展」。展覽當時展出的藝術品及電影海報,全部原封不動搬到電影情事館,打造出獨特的藝文空間。
因為楊德聲老師的介紹,董振良導演到104平台開課。原本想教大家用手機拍自己的家庭電影,後來發現這個題目不是一、兩堂課可以說清楚,便重新企劃,邀請大家到新店和美山遊玩,並導覽自己一手打造的電影情事館。豐富且特殊的體驗,獲得許多學員的好評。老師說自己從小讀放牛班,從導演轉換成老師的身份,是從來沒想過的事。
在自己的空間放自己的片子,是世界上最幸褔的事
老師覺得,在自己的空間放自己的片子,有人來看,是世界上最幸褔的事。
老師甚至說,在台灣應該找不到第二個創作者像他一樣。在影像產業的遊戲規則是,一部作品發表後,參加影展,放映檔期結束,作品常常就塵封,也沒有機會再拿出來放映。但是現在有高年級的平台,可以讓有興趣學員來到電影情事館,挑選導演過去的片子來看,看完後跟導演一起討論及交流。雖然每次人不是很多,但每週都有人來欣賞他的作品,老師覺得很開心。
老師說:「比起得獎,別人讀得懂你的創作,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許多同學從四面八方而來,甚至帶著家人一同前來,對老師來講,都是一種不同的感動。
雖然已經年近花甲之年,董振良老師腦海中還有很多創作的想法等著實現。老師說創作者也沒有退休的概念,只要有資源,就會一直拍下去。資源不只是錢,還有人力跟時間,只要有人願意陪你玩下去,就可以完成作品。接下來老師即將籌拍新片,將募集動人的愛情故事,讓有志參與的素人演員一同完成愛情計畫電影的拍攝與製作。也歡迎想共襄盛舉的高年級生一同參與,用影像為自己的人生留下最非凡的紀錄。